【裝修預算】剪不斷,理還亂的裝修預算 教你如何合理分配
設計,施工,材料,預算一直是裝修過程中剪不斷,理還亂的話題。裝修預算不像設計,喜不喜歡一目了然。也不像施工,看不懂規范但能看得出細節。更不像材料,品牌型號價差清晰可見。
其實,裝修過的人多半會遇到預算超支的問題。這就需要清晰的了解預算的組成,并合理的做好預算分配。裝修預算極為多元化,由設計費、主材、基礎裝修(輔材+人工)、軟裝及電器等,容易讓人沒了頭緒。
從毛坯到入住,需要經歷設計、施工到交付等一系列過程。如今的裝修大多數為二手房或精裝修房,則要多一道拆除與墻地面調整修復。在裝修前,要將總預算開支大致設定,其中包含設計、施工、材料、家具、電器設備,這樣才不會變成無底洞。
接下來就來聊聊,如何科學合理的分配裝修預算,并將通過五個板塊來給大家做剖析。在我近20年的行業經驗中,梳理了一下,這五大板塊大致分配為:設計5%,基礎裝修15-20%,主材15-30%,軟裝20-35%,電器15-25%。
假如你打算花20萬元裝修2房1廳70㎡左右的房子,那么合理的預算分配大致是這樣的:設計費1萬元;基礎裝修3-4萬元;主材3-6萬;軟裝4-7萬;電器:3-5萬,由于中央空調及地暖屬于個性化,因此不含在電器內。
想合理控制好預算,不光要提前做好規劃,還要從中找出重點,知道哪些地方容易超支,哪些地方能夠合理減少預算,具體分析如下。
設計費5%
設計把控全局與預算分配,很管用
基礎裝修15~20%
基本恒定的基礎裝修,最不容易超支
基礎裝修部分包含人工和輔材,雖然基礎裝修中的隱蔽工程非常重要,但基裝的費用在總價的比例中卻是基本恒定的。為什么呢?
因為造價的基礎裝修、人工基本是行業統一的,像水電工60~80元/㎡。而輔材中的黃沙水泥,石膏板,電線,水管,差異也不大。廚衛的水管在600~800元/間,扣板1000元/間,涂料35~50元/㎡,建議占總造價的15~20%,當然除高端品牌及增加的特殊工藝以外。
主材占比15~30%
最易超支,適可而止是智選是妙招
主材是提升整個居家體驗比較重要的部分,由于這塊的價差極大,因而成為裝修預算中無上限的一部分,一不小心就超支。
如:瓷磚從80~500元/㎡,地板從120~1000元/㎡……龍頭從3-500元~3-50000元都有,甚至更高。這樣的產品、價格差異,讓裝修業主們容易按不住自己的錢包,預算的超支就從追求更好品質主材的沖動中產生。
在從事裝修行業這么多年的數據中,我做了粗略的統計。一般櫥柜占主材+基礎裝修總價的8%,瓷磚8~12%,潔具5~8%,木門5%,地板8~12%。這樣看來,基礎裝修和主材的比例基本在1:1~2,如果你的預算有限,主材可以幫您節約一部分投入。
軟裝20-35%
按需配搭,靈活機動日后慢慢添
軟裝同樣也是價差比較大的部分,但卻可以分批購買,也可以隨時更換,畢竟大多數是活動擺件。
建議硬裝和軟裝的比例做到1:0.6~1:1,15萬的基礎裝修、主材:10~15萬的軟裝,所以如果預算不足的情況下,軟裝就可以比較機動,把必須的先購買,其余的可以慢慢添置。
還可以在三五年后想換一個風格時,將其中的一小部分軟裝做點更換。比如墻紙窗簾布藝,使用久了難免有視覺疲勞感,兒童房的家具在小孩長大之后,尺寸和風格也不匹配,這些也是裝修時對未來的提前規劃。
電器15-25% 嵌入式電器提前配,按需選配更適宜
再談到電器,國產和進口的價格差異也是比較大的。中央空調,地暖,嵌入式廚電是屬于隱藏式電器,要先考慮好,畢竟今后改動也比較麻煩。如果是分體空調,電視,冰箱,洗衣機,外置式家電,就比較靈活了,也可以像軟裝家具一樣分批次購買,設定比例可以占總造價的15~25%。
雖說,選擇電器時,有些人喜歡大品牌,有些更注重性價比,這些都沒錯。但當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還是更偏重性價比。對于電器單功能與多功能的選擇時,建議選擇多功能。比如:蒸烤一體箱,或是帶有蒸箱或烤箱的集成灶,在滿足功能的情況下,為你剩下一些預算哦!
如果還擔心預算會超,可以預先留出總價的10%,作為突發事件應急,把剩余的90%當作總預算來做分配。希望能在裝修的道路上,為你披荊斬棘,拓出一條通往夢想家的捷徑。裝修那點兒事兒有我幫你一一解惑。有任何與裝修有關的問題,或有關預算的問題,都可以聯系極智裝。